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涉农贷款累计增长285.9%,七年间年均增速为21.7%;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成立129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233家(已开业1153家、筹建80家),贷款公司1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各类资本893亿元,存款余额58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9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12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37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2.91%。 黎友焕分析,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更加广阔,金融机构覆盖率不断提高,对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及移动端的普及,手机、电脑等移动互联网通讯工具在农村的使用也相当普遍,农村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30%,农村网民达1.8亿多人,在农村地区新增网民中,近70%使用手机上网。 在“互联网+”战略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成为新趋势。互联网新技术及大数据系统等在“三农”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资金贷款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型农村金融业态的发展成为可能,由此也延伸出了一批新的产业链如网上销售、到户配送、互联网信息服务等。 此外,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电商等,以及以农产品经营起家的新希望集团、正大集团、可溯金融等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将农村金融规划为下一个战略重点。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领域有能力突破其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使农民随时随地获取低成本的网上金融服务,打破农村金融领域的传统垄断格局。可以预见,“互联网+”农村金融将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新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民工总数达2.77亿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9亿,占总数的39%,同比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9亿,占61%,同比仅增长0.4%。在如今1.69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已有超过500万人选择回乡创业,他们所选择从事的大多是非农产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模式可分为五类:村企运作融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人才支持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及企业对农村补偿型。返乡创业过程中所需的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多元化,对农村金融机构提出更多新要求。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的兴起以及创业形式的多样化也将成为影响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筹集发展资金,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而一些大型银行机构对于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动力和意愿不足,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又相对较少,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在农村市场进行金融服务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一般金融机构基于回报率较低的考量会选择不提供相应贷款或数额很小。 农村金融市场得到政策倾斜后,新的小微型农村金融机构率先发展起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对普通农村银行业务不足的补充,解决了银行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形式陈旧、市场垄断等问题。 各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民实际金融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融资便利化的新形式,提高小微贷款管理能力,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范围,创造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涉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等在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实践,大大拓宽了农民融资选择渠道,缓解了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流程繁琐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