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玉米之后是水稻还是小麦?名家辩论!
2016-04-19   来源:雅安农批网  作者:低炭哥   字体:【 】  浏览:61次   评论:0

去年9月,国家将玉米临储价格调整到1元/斤,如果说这样的改革是一个前奏的话;今年3月,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补贴,这才是“玉米改革”的一个大动作。

4月1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6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按照中央2016年一号文件,方案非常清楚,有这么三大原则:价格优势,根据供求决定市场价,这就取消了对玉米再实行临时收储价。那么第二就是要对农民的收入进行适当补贴。第三就是通过这个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结构。

到底打算给农民多少补贴?兜底价什么水平?补贴能补贴多少?这些都在研究中。但他认为,对于玉米主产区,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补贴,补齐后的价格肯定要低于1元/斤;对于非主产区,种植玉米不应再予补贴,不种植玉米应将给予补贴。

陈锡文在最后介绍,不仅是玉米,很多人说你稻谷怎么办、小麦怎么办?

如果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了,小麦稻谷的价格继续按照政府价格低的话,那农民就多种小麦多种稻谷,从这个角度去讲我想玉米改革实质性推进之后其实对于小麦和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就会出现主要农作物之间比价紊乱。这些问题一定要通盘考虑。所以我想对农民也好,对地方政府部门也好都要考虑一点明年的稻谷和小麦是不是还按最低价考虑,可能还要认真掂量。

作为口粮作物的小麦和水稻,会成为下一个玉米吗?针对这个前沿问题,看看“百家微堂”的他们怎么说。(备注:“百家微堂”是本人对“中国种业观察”微信群的定义,此群聚集了一批中国种业全产业链领域的精英人才,由群主严格进行身份审核,人数严格控制在100人之内。在这里,不分体制内外,不分政治派别,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特点,为中国种业、中国农民献言献策。)

林墨染:陈锡文表达的意思是,玉米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那么,黑龙江省今年水稻很有可能突破7000万亩,2017年水稻会是下一个玉米吗?

刘定富@林墨染:我认为水稻不会成为玉米,因为水稻与玉米有许多不同:第一,玉米有替代品,如高梁、大麦、酒糟等,水稻是口粮,替代品虽有,但消费习惯迫使不能替代。第二,玉米主要是畜牧业消费,中国的畜牧业有明显的周期性,而稻米是人类消费,很稳定,没有周期性。第三,中国玉米品质差,难出口,中国水稻品质上没问题,首先可少进口,再次是出口。第四,肉食进口可直接打压玉米需求,水稻没有打压因子。第五,玉米近十几年面积增长太快,由3亿多亩到了5亿多亩,总产增加太多,库存太多,加上了畜牧业萎缩需求不旺、替代品、肉类进口太多,综合因素造成。水稻总产比1997年的水平还高不了多少,面积在下降,人均消费也有潜力提高。总之,不担心水稻会严重过剩。中国的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稻米的安全。中国稻米离长期过剩还很远。

吕楠@刘海英:我认为水稻也有可能步玉米的后尘。市场上最重要的关系是供需关系,什么生产多了,供过于求了,价格肯定挺不住。现在东北水稻的库存已在高位,略好于玉米而已。今年水稻面积大上的话,秋天该轮到稻农发愁了。

林默染@刘定富:黑龙江这么大面积扩种水稻,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水稻犹如玉米,在比较效益下,近五年面积已经扩大了一倍多。 刘定富@林墨染:黑龙江水稻生产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对中国水稻安全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南方这几年稻米生产下降,越发达省份下降越多,需要黑龙江弥补。水稻有籼粳之分,黑龙江产的是粳稻,有人分析,粳稻是短缺的,农业部曾经结论,中国的稻米安全实质是粳稻安全!总之,我认为不要太担心。

刘定富@林墨染:关于价格,中国的水稻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先不谈人民币会不会贬值,先谈几点与汇率无关的内容,还是看水稻与玉米的不同。

第一,玉米这次是硬着陆,先是去年收储价降低0.12元,今年断然不收,而市场反应过度,造成目前玉米断崖式下跌。如果玉米在0.8元以下,不要2年,中国必现玉米慌,除非大量进口肉蛋奶。国家对水稻慎重多了,已经停止涨价两年,不涨就是跌,总产这两年会下来,一下来库存就小了。

第二,水稻国际贸易总交易量每年不足4000万吨,中国进口已占10%,若再增加,国际米价必涨无疑,全世界都会骂中国,中国叫了一二十年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连水稻都不能保证。

第三,中国进口实行配额制度,水稻好像只有520万吨,人均才多少斤?超出此限是要交纳高额关税的,加税后进口米会是什么价一算便知。进口是不能解决中国稻米问题的!

第四,水稻与玉米不同,水稻稍有风吹草动,每家每户都会储粮,每人比现在多储备20斤,全国加起来,就是超千万吨,不知道要空出多少粮库!日本地震一条短信致全国出现盐荒就是例证,每个家庭多储备50至100斤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水稻去库存比玉米简单得多,只要一则微信就可以了!最后,人民币贬值是预期之中,若是如此,中国水稻价格与国际差距就小了。

中国已经大豆沦陷,棉花沦陷,油菜沦陷,玉米正在沦陷,小麦长期产不足需,1960年以来55年中仅有11年不是净进口,这种状况与沦陷相差无几,粮棉油6大作物只剩水稻了,若水稻都保不住,那中国都要沦陷了!还有一点,水稻的前三大出口国是印度、泰国、越南,约占全球贸易量的70%,印越与中国关系不好,而泰国米又是高端米,中国决策层还不至于糊涂到让印度、越南卡脖子的程度!还有人说越南走私到中国的大米,我认为那也不值一提,越南大米产大于需也就是六七百万吨,走私能多到哪里去?总之,中国必保水稻数量安全!否则必是国将不国。

尚强民@刘定富:小麦沦陷?非也!请发一条微信,讲讲稻谷库存。 刘定富@尚强民:我说的是与沦陷相差无几,55年中有44年净进口,这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小麦正在涨价,或许就是对沦陷的一种抢救。

霍玉刚:现在玉米降价,黄淮海地区也刺激种小麦。

尚强民@刘定富:小麦进口增加与价格有关,国内小麦供大于求,库存量很大。现在小麦涨价与国家收储销售政策有关,也是合理的季节差价表现。

刘显辉:价格高低应该是市场行为,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不可续、不公平的补贴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郑锋茂@刘显辉:市场决定价格不错,可是现在的国际贸易已经大多被政治左右,不仅是我国,国际通行,我们的补贴也是很大程度上为了保护农民和国家利益,如果这些年没有农产品从种到收的补贴政策,市场价格现在究竟有谁在操纵都不知道了,只有一点肯定,绝对不会是市场。当然补贴政策也不完美,存在各种不合适不完善的地方,这却不能沦为罪魁的说法啊!

张世煌@刘定富@郑锋茂:除了大豆,其他大宗农产品尚未沦陷。小麦期末库存率多年来一直逼近90%,水稻库存率也在40%以上。这都不正常。说明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拒绝市场经济。陈锡文和农业部都有责任。而陈在退休之际的讲话中找了许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最根本的原因是高额补贴用错了地方!所以,他用这一系列的辩解掩盖了这个重大夫误!不知道@刘显辉说的罪魁祸首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指这个错误的补贴。

入WTO以前,本来我国大宗农产品形势比较好,玉米、水稻和畜产品都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这才几年就把中国农业毁成这个样子。

现在的作法仍然用官僚手段玩市场,后果会好么?能按下个葫芦就算不错,肯定会冒起几个瓢来。重要的一是市场的力量,二要转变方式。

郑锋茂:没有任何一项国家政策,也没有任何一位领导能够强行剥离农民与土地,但是有一个能量可以,那就是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说的很明白,生产力反作用与生产关系。我们的农业发展道路一个瓶颈期,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方面为了适应当前生产力需求,化解中国特色农业生产面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在适度规避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不良影响,努力将我们的优势农业发展起来。

以上是摘选出的典型发言,诚如大家认为的,各自的观点或许有差别,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希望中国越来越好。中国的强大,首先是农民必须富裕。

同时,也欢迎关心农业的有心之人在后台留言,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百家微堂”里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整合后发布。

Tags:米之后 水稻还 责任编辑:低炭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种业之囧:国内玉米种企无研发能.. [下一篇]柑橘户利好消息!美国农业部拟准..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