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去市场买菜的市民,可能对一种现象并不陌生,或者说习以为常了,那便是今天蒜价高得惊人,明天姜又身价倍增,还有青椒、绿豆、鸡蛋以及猪肉、羊肉什么的等等。就是这些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东西,其价格老是让百姓感到十分头疼。以大葱为例,去年秋末的时候,15元能买两捆大葱,一捆足有十多斤。可到了今年春节前后,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大葱价格翻了近20倍,一斤大葱卖到10几元。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黄宏和宋丹丹小品中的一句台词:“人家怀孕吃水果,你却让我吃大葱”。虽说是普通的一句话,却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大葱怎么能跟水果比。水果应当比大葱贵才对,这样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可如今却反过来了,上乘的富士苹果才每斤3元左右,而大葱的价格是苹果价格的3倍还多。人们不禁会问,这是怎么了,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众所周知的,从农田到餐桌,看似简单的果蔬,却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上。简单说有六大流通环节,即菜农、产地收购经纪人、全国/区域流通中心、批发市场、超市/社区最终到消费者,其中果蔬每过一道“坎”,都要加上一分价,尤其是“餐桌前最后一公里”,价格更是会翻一半甚至是一倍,这就导致了菜农售价并不高,而消费者却买的是高价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只是这个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于是,消费者对于那些厨房的必备菜,贵贱都得去买,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问题是,要想让百姓的餐桌不再“困惑”,就真得找找“根儿”在哪。老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价钱自然要贵,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我们要说的是,是谁造成了这个东西“稀少”的呢。前面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现在就得从菜农的角度来说说了。也就是六大流通环节的第一环。还记得有一年的韩国“泡菜风波”,当年韩国白菜欠收,于是选择从山东进口大白菜,一时间当地大白菜身价大涨,许多大白菜还长在地里,就被韩国商人给“包圆了”,着实让当地菜农挣了一笔。第二年,那些挣着钱的和后悔没挣着钱的菜农,全部拼出血本种上大白菜,结果不但韩国人没来买,当地人也无人问津,大片大片的白菜烂在地里。像这样的例子,咱本溪也发生过,去年“秋菜遇冷”便是一个佐证。一位菜农曾无奈地摇头说,头一年,他的大白菜卖到每斤0.6元,实实在在挣了一笔钱,唯一后悔的是白菜种少了。于是来年他增加了产量,没料想每斤0.25元都卖不动,结果赔得刚刚收回了种子钱。相信看到这里,许多人都悟出什么了。由此要问,菜农们这种盲目的作业,是谁造成的呢?从小处讲,是菜农目光短浅,盲目跟风;从大处说,现今已经进入了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好比你在网上点一种商品,你会接连几天在网上看到此类商品的出现。这便是大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由此想到相关部门是不是认认真真地加强与农业、科技、统计、气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科学指导菜农播种量、产量、质量等,特别是在市场价格预测方面,正确引导菜农合理种植,解决农民消息闭塞等问题。 毋容置疑,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在实时捕捉消费需求、跟踪市场变化、个性化推送等方面,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启了导航灯,不但有助于促使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而且有助于农民科学种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回过头来说,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一方面是“姜你军”、“蒜你狠”、“葱击波”、“火箭蛋”等轮番上阵,消费者无奈为高价的农产品买单;一方面是果蔬等农产品丰产滞销现象频现,使得农民“丰产”了却难增收。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销信息不对称。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的问题。 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是一家一户式的,农民并不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只能根据上年什么赚钱多,下年就多种什么,结果造成扎堆种植,丰产不丰收。这应该就是产销信息不匹配造成了生产要么过剩要么过少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涉农网站,国家多个部门也先后建立了价格公布系统,但大都因为信息更新慢、推送不畅、针对性差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民面对这些信息往往是收不到、看不懂、用不上。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通过搭建供销信息平台、走访农户给予产销信息服务,引导农户和市场对接,并通过相关政策及减少产销中间环节等措施,及时改变市场上大葱反比水果贵的“怪象”。如此,才能在保证农民种植利益的同时,也最大化地减轻了城市消费者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