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越来越多。 
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残留在一些初级农产品中,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所以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污染后的修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日,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宋吉青研究员率领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磁性固体螯合剂粉体材料—FS@IDA,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快速“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净化修复方法。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SCI收录期刊《科学报道》上。 据悉,这种新型磁性固体螯合剂粉体材料,具有固相螯合捕集转化、磁选分离的多功能,具备对土壤化学扰动小、螯合捕集速度快、磁分离操作简单、材料制备和再生方法简单等优点。研究表明,利用该材料,土壤中的镉、铅重金属污染移除率分别为84.9%和72.2%,能够实现土壤中非磁性重金属污染的磁选移除净化。 什么是重金属? 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为重金属,如铁、锰、铜、锌、钴、镍、钛、钼、汞、铅、镉、砷等。铁、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汞、铅、镉、砷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而且所有重金属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对人体有毒有害。 
那么,还有哪些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呢? 1、微生物修复极具潜力 生物修复是一项清洁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技术,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的代谢功能,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恢复。从参与修复过程的生物类型来划分,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联合修复等类型。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或者补充具有降解转化污染物能力的人工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通过创造适宜环境条件,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降解并最终消除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2、土壤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