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年来,大数据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5%的国内受访企业部署了大数据应用,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预计在未来5年到1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那究竟大数据能给农业带来哪些改变呢?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分析: 张子雨: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不停变化,有时候两三天就是一个价钱。这价格涨涨跌跌,不仅买菜的人心里没谱,种菜的菜农朋友们,有时候也会有点摸不着头脑。那有没有办法能明确地知道这蔬菜价格的走势呢?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看起来不大可能的想法,现在也成了现实,而让人预知市场变化的,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是个新生事物,听起来挺奇妙,那怎么跟菜市场搭上关系呢?来说说山东寿光的做法。 根据媒体的报道山东寿光专门出台了自己的蔬菜价格指数。这个指数选择了当地交易规模大、有代表性,能体现寿光蔬菜特色的30个蔬菜价格采集点,由专人负责,对20多种与百姓生活有关系密切的蔬菜品种进行指数监测,直观反映监测品种的每天、每周、每个月的变化,这样就能大体知道下一步蔬菜价格的走势。 其实大数据的应用远远不止价格监测这一种方式。在销售环节利用大数据来进行统筹,只是发挥了大数据的一小部分作用,而且还可能会有一些滞后性。在生产种植环节来充分地利用大数据,那就能有更明显的效果。 比如,有了各家各户的种植数据,就能知道,哪种蔬菜种得多,哪种蔬菜种得少,什么时候蔬菜会集中上市。这些信息可不是鸡毛蒜皮。如果能够种植一些种植数量相对比较少的蔬菜,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而在蔬菜供应比较紧的时候,也能有更好的定价权。通过大家相互之间的协调,慢慢的,从下种的时候就能够通过数据来规划自己的蔬菜种植,长期下来,市场的供求平稳,蔬菜就不会出现价格忽高忽低的现象了。 
这种利用大数据来规划蔬菜种植的方法在美国、澳大利亚都已经开始了实践,现在也可以借鉴这些先进经验,逐步地推进农业大数据的建设,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努力克服几个难关。第一,国内农业的数据比较分散,数据共享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把各方数据整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大数据的优势。第二,有了大数据,怎么分析,更重要的问题。农业数据的分析,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要想真正成熟,还需要一些时间。而真正让大数据成为农民的好帮手,自然还需要人才的支撑。不过,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大数据,未来肯定会和农药化肥一样,成为农民的必备工具。 正所谓:价格涨跌有规律,收集信息来分析。多方统筹好生产,种地也要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