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一个国家领导人都说好的致富项目是怎样炼成的?
2016-02-06   来源:宣城农批网  作者:火红的太阳   字体:【 】  浏览:55次   评论:0

藤编工艺的流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这种古老的工艺正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因为藤编制品既低碳又环保,符合了现代人的需求。藤条编织的家居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小到果篮,大到衣柜、沙发。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村民徐厚明不仅靠它发家致富,去年还被当选为南郑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他的致富故事。

陕西黄官镇盛产柔韧细腻的青藤,素有“藤编之乡”的美誉。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徐厚明出身于藤编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藤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全面的了解。他的父亲就是一名技艺精湛的藤编艺人,从中央到国外的友人都来他家参观。他7岁那年,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乔石来参观,从那一刻起,他就有个梦想,长大后希望能开办一家自己的藤编厂。

社会上打拼十年,回乡圆梦

16岁走上社会,通过十多年的社会打拼,积累了一些积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他原来从事的生意市场需求空间逐步缩小,二次创业的想法油然而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传统的一些物质需求越来越大,纯天然手工制品,绿色环保又充满古典气息的藤椅不就是个宝贝吗?徐厚明下定决心开办藤编厂。

通过走访,他了解了广东、四川等地同行业的情况,发现藤编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因为广东藤编制品已出口多个国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高档消费都有藤编家俱的身影,而且价格不斐。因为人们对藤编的喜爱促进了徐厚明梦想种子的发芽。徐厚明说,走访后我就更有信心了,一个是我们这里的传统艺人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其二就是我们内地还有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工人在这附近就能挣到钱。一部分留守的这些人,在家里面就能挣到钱

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技

2014年,徐厚明办起了藤器加工厂。可虽然藤编产品是黄官的传统工艺,但由于社会在发展,藤编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当地传统藤编工人的手艺也需要一些改变。为了改进技术,他专程从成都、福建等地高薪聘请技术指导,培训工人。通过外地人教了以后,村民的技术提高了。一个月后,藤器加工厂培养出了第一批技术骨干,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

通过一年的努力培训,家乡的藤编制品由原来的粗糙、简易改变为现在公司生产的精细、高档、美观的藤编家俱。现在公司生产的藤编家俱深受市场广大客户青睐,已远销新疆、西安、河南、甘肃等地。

致富不忘本,主动联系帮助村民致富

徐厚明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藤制品,所以在藤编厂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徐厚明也不忘本。他的加工厂里总共有23个工人,其中有11个都是残障人士。黄官镇水井村3组的张建平和他的妻子身有残疾,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徐厚明主动联系张建平夫妻参加培训班,教他们藤编技艺,现在夫妻俩都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村里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村民,徐厚明就把半成品送到村民家中,让他们在家里完成藤编工作,然后给予报酬。徐厚明说“我希望我们当地人,我走前头,叫他们走后头哪怕能挣到4千或者5千块钱一个月,让他们在家门口能够挣到这个工资。”

未来,藤编既是事业,更是责任

藤编工艺之所以会在黄官镇得到发展和传承,跟当地自然条件、温润的气候条件和家家户户搞藤编的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徐厚明眼里,藤编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关于绿色健康的理念。发展藤编艺术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一个事业,更是一份责任。他有着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下一步他将继续努力,扩大生产,力争三年内完成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藤编产业,将家乡的藤编事业做大、做强,同时也为自己增收。

小编总结:

徐厚明有眼光、有理想、有胸襟、有技术,在创业致富的同时,把文化传承下去,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而这些精神在各个行业和各个项目都通用。这里小编想提醒下大家,绿色、生态是未来创业的发展方向哦,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身边这些方面的项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转发请注明出处

实习编辑:程玲华

责任编辑:张程

Tags:国家领 都说好 富项目 成的 责任编辑:火红的太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一年,我们愿意为您找一份好工作 [下一篇]资本疯炒的黑枸杞,到底为什么这..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