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个月,各省将陆续公布“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回顾“十二五”,成果经验多多。吉林和浙江就发挥优势,实现“稳粮增收”,他们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 
一、吉林
近年来,吉林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钱从哪来”的问题,努力挖掘农业贷款抵押质押担保产品,探索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1.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农民只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一定的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权没有争议,不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就可以向农行申请办理抵押贷款。试点过程中,最长贷款期限5年,单户单款额度最大1000万元。 3.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2012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在梨树县开展试点。农村土地收益如何能保证贷款?他们的做法是:县政府出资成立物权融资公司,吸纳农户流转土地,由融资公司拿土地预期收益担保贷款给农户。同时,政府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户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贴息补助。 3.粮食直补担保贷款 如果农民逾期不能偿还贷款,将按照签订的合同,用农民以后年度应得直补资金还本付息。这项举措已经成为吉林省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的重要途径之一,收到了多赢效果。 除了上述3点,吉林还在探索农业保险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惠农支持。
二、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以“生态兴农美田园、安全放心美生活”为重点的“两美”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建立农业“循环” 浙江省鼓励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等建设,都可以实现。有了小循环,再通过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就能实现区域“中循环”。再以县域为单位,推进农业和旅游业互动,形成新业态,实现县域“大循环”。 2.农业标准化生产 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还很高,达到60%以上。他们的做法是推行“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的标准化推广机制。标准化对于形成品牌至关重要,有了品牌,农产品价格自然就会提高。所以,标准化生产的探索。对于农民增收致富的意义重大。 另外,浙江省政府还出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等政策意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形成“母子”品牌相携相生、互为保障的品牌建设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