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得不到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展加快,农业对金融的需求愈发明显。过去几年,围绕深化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各地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在模式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近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下称《蓝皮书》)称,全国农户贷款余额为5.4万亿元,但是贷款投入需求大约为8.45万亿元,“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 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农业金融领域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把土地流转,农业正逐步向规模化、机械化专业生产方式转变,究其本质是迈向土地企业化经营,这必然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包括:中下层农户信贷的不良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小型金融机构的转型,农信社深化普惠支农等等。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国140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户均46万元,同比减少7万元,涉农贷款占村镇银行贷款比重为93%,表明村镇银行业务与目标客户逐步向农村下沉,省级农信社涉农贷款覆盖面不断提升。这表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断向最基层下沉。 此外,截至2016年3月末,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4.9万亿元,较2007年增长262%。其中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76%,高于农合机构13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2.5万个,县域网点密度高于农村信用社22%,这也表明民间资本的进入,将有望成为农业金融极有竞争力的发展角色。 今年以来,国家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动作频频,之前推出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是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创新,有利于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提高农村土地资源效率,是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农资互联网金融将达到500亿元 据了解,研究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增长速度将超过互联网金融的增长速度。蓝皮书课题组预测,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 根据《蓝皮书》课题组人员研究,具体而言,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其互联网金融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包括直接生产方面的金融支持2000亿元,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如“三农”众筹、互联网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互联网票据融资)达到500亿元,农村消费类互联网金融达到200亿元,农资互联网金融达到500亿元。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认为,近年来,农业金融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将发展互联网金融纳入农村金融发展规划。互联网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快速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方平台服务,过去几年,一批具有互联网技术优势的机构涉足小微金融服务。这些机构的优势在于通过互联网采集和分析数据。 数据显示,银行业的电子化替代率整体接近90%,全国农信社的替代率上升到60%,手机银行、互联网银行、电话银行业务迅速普及,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文章部分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央广网、21世纪报道及网上公开资料) 对于上述话题,你也有话要说?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你的真知灼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