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里也能种水稻?在内蒙古扎兰屯市哈多河镇边北村就有这么一个能人,在过去的旱地里生生种出了水稻,致了富、发了家!当然为了这个目的,他可是折腾的全家“鸡犬不宁”。 大胆尝试,开辟全新致富路 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边北村有一块300多亩地的水稻试验田。这是赵春为调整产业结构,找到的一条全新致富路。赵春利用自己家、父亲、兄弟家共312亩地作为试验田,试种水稻。 
正是这300多亩地长出的水稻,让赵春成了当地水稻种植第一人,也成了乡亲们心中的致富能人。提起当年哥哥的冲动之举,弟弟赵勇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赵勇:头一年确实是累点,也有些风险,整个哈多河镇就我们搞这个合作社试验田,老百姓都瞅呢,现在我们这是300多亩地,这要是改成了,基本上这一片地就全都改了。 好好的旱地,为什么非要改种水稻呢?原来,当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特色产业主要有蔬菜大棚种植、中草药种植和林果业。近年来,由于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价格不稳定,乡亲们辛辛苦苦一年收入往往并不高,老赵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就这么不温不火地过下去?赵春不愿意。他琢磨着,必须得改变,得彻头彻尾地改变。 实践出真知,冲动变成金点子 因为没有种植经验,加上初期购买设备投入多,引进旱改水这个技术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更别说让村里其他人家认可了。自己家人都不支持,这该怎么办?赵春做了两个决定:一个是找试验田,另一个就是走出去。赵春决定用自家的良田做试验,他反复做家人的工作,慢慢得到了父亲、兄弟的理解,同意了他的想法。紧接着,为做好旱改水试验,赵春先后带领父亲、兄弟到龙江县、甘南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了半个多月。看到其他地区种植情况和收入状况,家里最年轻的小弟赵勇开始动心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经过一大圈的考察,家人开始相信赵春的判断,同时又有新技术做支持,赵春心里也更有底气了。好项目引进来,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赵春的水稻旱种项目在自己家的试验田里就这么种了起来。 遇到困难不放弃,压力也能化作动力 赵春种植水稻成功,300多亩地净赚了30多万。这让大家彻底折服了,也用事实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村民们纷纷要求跟着赵春、赵勇兄弟旱改水。赵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扩大规模,创出品牌。不过想法虽好,但很快一个巨大的难题横在的赵春面前,甚至让他几乎破产。 
想在旱地种水稻,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过去自己种水稻还好说,如今户数多了,水量要求大了,本来想利用村里喷灌水源井,但试验田离河道较远,引不过来。慢慢的,退缩的情绪在赵春、赵勇兄弟间蔓延。家里人也觉得,最初本就是自己试验种水稻,现在成了、富了,何必非得扩大生产?索性就这样得了。 赵春扩大规模的想法开始遭到家人的质疑。赵春顶着来自家人的压力,非要把事情做成,那就必须得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然即使自己不愿意放弃,也必须重新考虑自己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定。 赵春:那怎么办?咱就雇了一台大钩机,干了10个小时,在我那地头就地挖坑,地表水看看能不能够,还真行,后来下去几钩之后,因为地表水四处往蓄水池里,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吧,这个蓄水池,抠完以后这水全都涌过来了,用两台水泵往外抽水、灌溉、整理。 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尝试终于成功了。有了就近的水源,解决了村里人旱田改水田的最大难题,村民们一起加入进来种植水稻的条件成熟了。看到赵春一家每天忙碌的身影,看着水稻秧苗喜人的长势,边北村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更多人到试验田边问这问那,希望能够跟着赵春一起干,赵春也因此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了下一步发展做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赵春得到了一条好消息:当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总体要求,全力推动水稻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了政策的支持,赵春更加自信了。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赵春已经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赵春:我们有一个想法,达到2000亩以上,培养一个有机绿色水稻基地,种点不上肥的有机大米,注册点商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也想向那方面去探索。 小编有话说 过去种植玉米、大豆勉强维持生计,如今坐拥2000亩以上的水稻合作社,赵春一路走来不容易。他真的是在旱地上把水稻种成了金疙瘩。这说明,兄弟二人很有眼光。他们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尝试,比如成立合作社,培养有机绿色水稻,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等等。正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支撑着兄弟二人一步步走向成功。希望听了赵春的致富故事,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实习编辑:杜文清 编辑:张程 责任编辑:王慧 *找到我们*: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帮》 《致富青年帮》广播节目收听: 中波收听:AM720(华北、华东部分地区) 网上收听:央广网(www.cnr.cn或county.cnr.cn) 致富帮,助您 打开财富之门,点亮人生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