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特点子叶受害, 初期产生黄白色近圆形病斑, 随病情发展导致全叶干枯死亡。幼嫩茎秆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梭条形病斑,后期病斑变暗色,凹陷龟裂。真叶发病,初期产生近圆形褪绿的小斑点,病斑逐渐呈黄白色干枯,易造成边缘不整齐、呈放射星纹状的穿孔,病斑外围出现黄色最圈。叶柄、瓜蔓受侵,产生疮痂状中部凹陷的病斑。卷须受害呈褐色腐烂。 瓜条受害, 一侧产生水浸状病斑, 向内发展, 瓜条呈孔洞状向内凹陷, 溢出乳白色、 半透明胶状物, 后变成琥珀色, 俗称“冒油”,后期瓜条一般不腐烂,但生长不均衡,形成畸型瓜,病斑表面呈疮痂状。病部通常产生灰黑色霉层。 防治方案方案一: 加强检疫,选用无病种子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从无病地留种。 选用抗病品种 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良种。 加强裁培管理覆盖地膜,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轮作倒茬,重病棚(田) 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施足充分腐熟肥作基肥, 适时追肥, 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尤其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十分重要。保护地黄瓜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治, 尤其要注意湿度管理, 采用放风排湿, 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冬季气温低应加强防寒、 保暖措施, 使秧苗免受冻害。白天控温28~30℃,夜间l5℃,相对湿度低于90%。增强光照,促进黄瓜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方案二: 种子消毒:可用温汤浸种、药液浸种或拌种法。可选药剂有: 50%多菌灵、冰醋酸、50%克菌丹等药剂。 田间施药: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并用药。可选用药剂有: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异菌脲、氯苯嘧啶醇、氟硅唑、霉奇洁、咪鲜胺等。保护地可用粉尘法或烟雾法。常用药剂有:硫磺粉、45%百菌清、疫霉净、百菌清、黑星净等烟剂。 方案三: 30%苯醚甲环唑SC10g/亩+70%甲基硫菌灵WDG40g/亩。 学习蔬菜瓜果种植技术加微信3245970284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获取更多技术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