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茯苓曲霉菌
2015-08-07   来源:克拉玛依农批网 中国农化服务网 作者:vivi   字体:【 】  浏览:151次   评论:0
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vanTieghem,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曲霉属。该霉菌是食用菌菌种生产中的一种常见污染杂菌,曲霉种类多,生长速度快,黄曲霉多发生在试管菌种生产及保存过程中的棉花塞上,在栽培过程中,培养料及原种母种生产过程中以黑曲霉发生较多。

症状培养料染曲霉菌后,料面或棉花塞上长出黑色或黄绿色的颗粒状霉层,即分生孢子链团,菌落呈粗粉粒状。曲霉菌与菌丝争夺基质营养,并且分泌有机酸和毒素,抑制菌丝生长。

病原该病菌的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包括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两种病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颜色不一样,黑曲霉菌的菌落为灰白色,绒状,逐渐转为黑色,在培养基上出现鲜黄色着色区。菌丝透明,有分枝和分隔,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直立生长,在梗顶形成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短棒状,梗顶串生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曲霉病菌分布广泛,多生活在有机质中,经气流传播,在菌种生产中培养基灭种不彻底,会引起曲霉菌的污染。曲霉菌生长适温为20-35℃,相对湿度为65%-85%之间,ph值近中性。栽培过程中,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空气湿度较高,栽培室通风不良有利于曲霉菌的污染。试管菌种保存在通风不良温度高的环境下,其棉花塞上容易发生曲霉菌。

防治方法

(1)在配制培养料时,严格控制水分的含量。加入2%左右的石灰、1%的石膏和0.1%-0.2%的多菌灵,最好进行2次发酵。

(2)待生产结束后,栽培场地要及时进行消毒,清理各种杂物。用10%的新鲜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等用具,再在地面上撒生石灰粉,在栽培期间,定期喷洒脱0.1%高锰酸钾或3%-5%石炭酸,一般5-6天一次。

(3)化学防治发现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霉菌时,及时用0.1%甲基托布津、0.1%-0.2%代森锌或0.1%-0.2%多菌灵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蔓延,也可用2%甲醛和5%石炭酸混合液处理侵染部位能抑制杂菌生长。

常用药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锌、多菌灵。
Tags: 责任编辑:vivi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茯苓链孢霉菌 [下一篇]病害 茯苓毛霉菌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vivi vivi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746 个
性别:保密
vivi@mmrens.com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茯苓种植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如果茯苓表面生长出白色绒毛(菌丝)
· 当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
· 要防止茯苓长出土面日晒雨淋而烂掉
· 即茯苓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继续长大时采摘
· 蚂蚁蛀蚀茯苓的料筒及菌种木片
· 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即可陆续采收
· 砍伐后的松树根桩也是栽培茯苓的原料
· 直接关系到茯苓产量高低

最新文章

· 采收时防止挖破茯苓
· 蚂蚁蛀蚀茯苓的料筒及菌种木片
· 人工栽培茯苓时
· 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即可陆续采收
· 在食用菌栽培中以香菇、木耳及茯苓受害最严重
· 茯苓种植后经10个月左右的生长
· 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体生长衰弱、残留在栽培床..
· 茯苓场防牲畜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