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甩卖资产、政府补助、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一直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长期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神器”。 伴随着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来临,“扭亏”、“保壳”、“利润冲刺”等关键词不断出现,非经常性损益在年报中纷纷露脸。截至目前,42家肥料上市公司2015年成绩单均已披露完毕,谁赚谁赔“落地开花”。 记者梳理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上市公司中的业绩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无非经常性损益,常常盈亏就在一瞬间。所谓“火辣辣的都是爱,沉甸甸的都是钱”,湖北宜化、泸天化、赤天化、阳煤化工等7家企业就抱上非经常性损益的大腿,业绩“变脸”,从亏损变为盈利。 而在同时,掀开非经常性损益的遮羞布,更有12家企业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下称“扣非”)后的净利润为负数,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业绩并不光彩。这些账面盈利、实际亏损的公司腾挪有术,连年亏损依旧能够续写市场传奇,其中秘诀在于“傍上”非经常性损益,借此续命保壳。 有业内人士表示,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账面盈利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已存在较大问题,且很可能在短期内都无法恢复。对于此类公司,只有先除去非经常性损益的面纱,才能呈现出公司经营的真实面目。 行业“冰冻”业绩不佳 7公司扣非后由盈变亏 
上市公司的业绩,侧面上也反映了其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据卓创资讯统计,2015年中国尿素产能较2014年增长1.13%,达历史新高,但尿素价格一路下探,氮肥企业业绩不振。 记者通过统计年报发现,21家以氮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下滑的有18家,亏损的有8家。但是进一步梳理发现,账面盈利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变为亏损的还有7家。 以气头尿素企业泸天化为例,2013-2014年连续亏损,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只有2015年盈利,才能避免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处境。2015年,泸天化通过出售子公司收入1.6亿元,拿到政府补助5406万元,最惊心动魄的是在年末最后两天才收到土地退款1.2亿元,获得利息约9345万元,一共“凑够”将近3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方才实现盈利,惊险“保级”。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泸天化亏损额将达到2.82亿元,退市阴影逼近。 作为泸天化的难兄难弟,云天化2015年实现净利润1.0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一扫2014年亏损25亿元的阴霾。但在扣除5.74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后,则是亏损4.73亿元,业绩并不“好看”。同样,赤天化、双环科技等5家公司在2015年共获得8亿多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后,“补血”成功,成功扭亏。 
非经常性损益组成多样 连续三年亏损或退市 非经常损益来“救驾” 
依照《证券法》规定,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甚至会被淘汰出局。因此,非经常性损益成为众多业绩持续低迷公司的扭亏“利器”,是其保壳的“救命稻草”。 记者根据2012-2015年各上市肥企年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首要参数,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进行了一番梳理。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42家上市公司中,竟有12家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甩掉净利连续三年亏损的紧箍咒,继续留在资本市场。而它们中间,仅有2家被实施ST。 另一耐人寻味的变化是,2013年到2015年,依赖非经常性损益连续三年实现扭亏的公司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3年这类公司的数量还是个位数,2014年已有10家,2015年达到12家,约占总量的28%。 在上述12家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均实际亏损的上市公司中,2013年云天化获得了最高额20.55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2014年河池化工获得了最高额3.69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而在2015年,还是云天化获得了最高额5.74亿元的非经常损益。 让我们先来看看曾经包揽两届“冠军”的云天化。记者查阅以往年报显示,2013年云天化获得政府补助、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0.55亿元,使其当年净利润达到5.93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亏损额高达14.63亿元。 而在2014年,非经常性损益进项陡然下降,仅有1.18亿元,云天化当年随即亏损25.83亿元。 2015年,非经常性损益终于显现出“威力”,云天化当期实现净利润1.01亿元。不过,在这1.01亿元净利润的背后,云天化通过非流动资产处置收入1.24亿元;获得政府补助1.81亿元;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3.16亿元;以及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6494万元。事实上,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15年云天化的亏损额将近5亿元。 吃政府“软饭” 靠补助“续命” 政府补助是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之一,有的公司需要凭借此项收益才得以盈利或减轻亏损,如同那些被有钱的富婆供养着的“帅哥”一样。 在已经公布201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收到了政府发放的“红包”。整体来看,政府出手毫不吝啬,补助金额多则上亿,少则也有几百万。这其中大手笔不在少数,多家上市公司2015年红包金额同比实现翻番。 记者梳理发现,如若不是靠着政府的“输血”,难逃亏损处境甚至被ST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如云天化、湖北宜化、阳煤化工、双环科技、泸天化等众多公司,均获得数额不小的补助,补助金额是企业净利润一倍以上才实现账面盈利。 2015年,云天化以到手1.81亿元成为年度“补贴王”,湖北宜化、阳煤化工等紧跟其后,5家企业共“进补”将近4.38亿元,但净利润却不及一半。 

政府补助成为业绩遮羞布 以湖北宜化为例,2013年-2015年,湖北宜化连续三个年度持续盈利,但其光鲜背后,靠的却是政府补助的帮忙。在其公布的财务报表发现,这三年来湖北宜化连续获得大量政府补助,才保障其持续盈利的局面。 2013年,湖北宜化净利润6794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却亏损1551万元。细究当年湖北宜化获得的合计8345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中(计入所得税、少数股东权益等影响),就有1.097亿元的巨额政府补助;另有700余万元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其他营业外收入。 2014年,湖北宜化合计获得了7596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其中包含政府补助9821万元;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产生的收益141万元;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521万元,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1048万元,但减掉非经常性损益后,当年亏损4493万元。 2015年,政府红包持续发力,使得湖北宜化账面净利润达到了3540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企业净利润却为﹣3471万元。在湖北宜化合计获得的7011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中,政府补助仍是大头,高达9866万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1228万元;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产生的收益21万元。 
上市公司靠政府补贴输血续命 综合统计,三年来湖北宜化共获得政府补助3.0657亿元,对其保持三年持续盈利贡献巨大。 点评:靠政府补助为业绩润色,并非长久之计,上市公司要想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关键还是得在经营业务上下足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