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独家:香蕉深加工,能否拯救香蕉滞销?
2016-04-21   来源:南平农批网  作者:L霞   字体:【 】  浏览:46次   评论:0

香蕉是我国热带地区的农业支柱性产业,但香蕉不耐储藏,贮运保鲜难。近年来,随着香蕉产量的迅速增加,鲜销难以消化,“蕉急”成为常态。

不少果农寄望于能通过香蕉加工能改善鲜果滞销难题。“现在大多数是鲜果交易,希望能有一些加工厂收购鲜果。”云南红河河口种植大户邹叶坦言。然而,我国香蕉加工体系仍未建立,深加工转化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香蕉加工在学界的呼吁多年,在业界却反应平平。有专家表示,由于风险难控制,成果难转化等致有市无货,目前下游厂家对于香蕉制品的推广动力严重不足,香蕉加工之路任重而道远。

加工转化率低

2013年,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解明明、柯佑鹏就曾撰文表示,业内对香蕉深加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不少曾从事香蕉加工的工厂也已停产。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香蕉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林兵介绍,全国范围内香蕉加工企业少之又少,成规模的大型加工厂更是几乎没有。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广州各大超市,以及搜索国内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等方式发现,目前广泛出现在市面上的香蕉加工产品并不多,国内销售主要以香蕉干、香蕉片居多,其次有较少的香蕉牛奶、香蕉浆、香蕉苹果醋等零星加工制品。淘宝店铺“壹豆柠檬”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其店内售卖的香蕉干是菲律宾进口产品。

近几年,佛山蕉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铂洋香蕉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投身香蕉加工业,并设定了较大的发展目标,实际上,广西铂洋香蕉制品有限公司告诉记者,加工厂仍在建设中,尚未投产。

为何国内香蕉加工企业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针对该问题,多位香蕉研究专家直言,“国内这个市场还未成熟,说什么都为时尚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香蕉对粮食有着巨大的替代作用,如在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很多国家把煮熟的香蕉作为主粮。在非洲用香蕉来加工啤酒、果酱均比较受欢迎。据悉,在发达国家,水果深加工率达到80%。比如德国的德乐是一家生产、销售饮品配料的现代化跨国公司,其香蕉采收加工一体化水平非常之高。但在国内水果深加工尚不发达,尤其是香蕉并未形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深加工率几乎为零。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香蕉行业加工转化率低的原因众多,包括技术难关、风险控制等诸多原因。

香蕉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产销环节严重脱节、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突出问题。从技术层面分析,香蕉的褐变问题一直是“拦路虎”。与其他水果不同,香蕉不仅难于贮存,剥皮后一与空气接触,很快就产生颜色褐变,造成颜色、营养和风味的劣变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不过,近年来香蕉制浆、制粉生产工艺技术经过我国科技人员十多年的研究攻关已得到解决。2007年,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杨公明教授主持的3个省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对香蕉、大蕉、粉蕉三种主要品系的香蕉生物学特性、采后生理生化特性和综合加工特性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易于产业化的以液氮排氧降温打浆为主的成套防褐新技术。然而,因下游厂家使用的动力不足,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仍十分有限。

市场推广动力不足

在学界人士看来,香蕉加工提升附加值具有较大潜力。解明明、柯佑鹏在《我国香蕉深加工问题》一文中介绍,以香蕉价格2元/公斤计算,1吨香蕉干的原材料成本约为4万多元,可以售到15万元左右,附加值提高3.5倍。利用香蕉果实为主要原料生产香蕉粉,生产成本约4.5万元/吨,有销售厂家代理的香蕉果汁粉价格12.5万元/吨,附加值提高了2倍多。

然而这样的附加值并没能引起企业太大的兴趣。“要想单靠香蕉打开销路有难度。”施翔算了一笔账,实际上他所经营的苹果香蕉醋,重点仍然在苹果醋,香蕉只是点缀,“一罐需要两个苹果的用量,香蕉也就半根,使用量非常有限。”

在企业看来,比技术更为关键的是,成本以及销路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杜冰认为,要想推进香蕉产业化并非一日之功。“虽然一直在提倡农产品加工,但在广东,真正做到的没有多少。从全国来说,水果加工还是处于初步阶段,即使是水果加工企业本身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杜冰分析,业界反应平平,一方面是因为香蕉的技术的应用推广仍不够深入,理论研究未能转化为产业化生产。另一方面,虽然香蕉加工产业的前景看好,但对于企业的推动力仍然有限,生产企业使用香蕉作为工业原料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要使用某种产品,那首先考略成本能否接受,产品卖出去能不能赚钱。”而这些问题都未能回答。另一方面,鲜果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可能带来的加工成本风险是拦在企业面前的又一座“大山”。“如果香蕉掉价比较厉害,出现严重滞销我们当然希望能有企业来收购。”广西香蕉代办陈先生就表示,如果行情好,很多果农都会选择鲜果出货。

杜冰认为,除了技术的应用推广之外,推动下游企业更多使用香蕉原料,才能让香蕉加工业迈上一个台阶。“很多企业想要涉入,但却不知市场水有多深。”杜冰表示,专门去研究香蕉加工制品的经济价值、升值空间难度并不大,但关键是要有企业愿意做,比如国内伊利每年的供应商会议,便可以实时推荐。如果单纯是因为香蕉,滞销而去新建一个厂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此外,杜冰建议,在充分调查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降低企业因为行情波动而引发的成本风险,可以效仿国外农场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的做法,“这种承诺不仅是口头的,而且应该具有法律效力,这样平衡双方利益。”

Tags:独家 加工 能否拯 责任编辑:L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叫板进口肥!到底什么肥这么牛?.. [下一篇]做农民科学施肥的“导航仪”,测..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