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香蕉黄叶病是香蕉种植的头号杀手,该病的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过分析和了解每一种对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式和原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目前,仍没有能有效防治香蕉巴拿马病的化合物或者农药产品,香蕉巴拿马病害不仅仅是我国香蕉种植的难题,也是世界香蕉种植面临的难题和威胁。作为种植者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点,以免不必要的损失,当前很多的方式中提倡的是“防”,而不是“治”,“可防”不等于“可治”。综合比较,目前有效的防控措施还是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配合相应的配套种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介绍 防治方法介绍 1还原土壤灭菌法(RSD)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蔡祖聪教授表示,其研究团队通过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SD)成功“治疗”了香蕉枯萎病,并已经在海南应用成功。 蔡祖聪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发现,通过大量施用易降解有机料、灌溉、淹水或者覆膜隔绝空气,在短时间内创造强烈还原的土壤环境,可以杀灭病原菌,使土壤恢复种植条件。同时据报道,蔡祖聪教授表示使用该方法的原料主要是糠、秸秆和水,同时相比于其他方法成本低、持续性强、对人体无害,也无需轮作,能够将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在海南乐东的试验地,发病率仅仅为2.44%。据悉该方法已经由蔡祖聪及其团队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刊物《生物防治》等期刊上。 众所周知,作物被病原菌侵染发病,是病原菌和寄主以及环境一系列反应后的结果。通过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SD)处理土壤,制造不适合病原菌生活的环境,自然能够抑制,甚至杀灭病原菌,使香蕉发病大大降低。但是对于广袤的香蕉种植大地,进行淹水、覆膜等隔绝空气的处理是否具备实际操作?香蕉种植在广袤的土地上,分属于不同的种植户,连片的蕉园并非同时种植和采收,因而也不能同时实施灌水和覆膜。分开、分批处理的效果是否能达到生产要求,膜的选择和处理的操作等等都需要检验。生产中还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从原理上讲本方法是具备可行的理论的,但是实际使用还需要完成一套配套的方法,但愿能早在生产中得以使用,服务香蕉种植。 2抗病品种在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中,通过选育和种植抗病虫害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针对香蕉巴拿马病通过育种工作者的努力也推出了一些抗病品种,通过配套一些农艺措施,在实际种植中有些地块表现良好,产量、抗病性等都能基本达到生产要求。但表现不佳的也不少,而且试验地多为新种植,宿根种植第二年、第三年的生长情况也还未知。而且据一些试种植和香蕉经营者反映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农艺性状,比如:生长时间更长、香蕉催熟时和传统品种需要的温度不一样等。 尽管当前的市场上的一些品种表现还不完美,但是让人看到了希望,相信在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会有更好的品种出现。 作为种植者则需要把好选购关,做到从具有种源资质的单位或企业进购种苗。同时种植的规模要谨慎,不要随意大规模种植,种植时配套相关的防病措施。 通过培育抗病品种缓解当前香蕉巴拿马病危害自然是每个香蕉产业人士所希望的,但是作为种植者也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思考。一个品种的传统选育需要经历很多时间,需要在实际中反复的检验,而且很多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并不广泛,如果在没有大量的实践检验情况下贸然大面积的种植推广,其中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需要种植者明白的是“抗病苗”和“抗病毒”苗不是一个概念,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是导致作物发病的主要的病原菌。“抗病苗”泛指抗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引起的病害的种苗,“抗病毒”苗,或者称为“脱毒”苗仅仅指该种苗能够抗病毒病,但是病毒病又有若干种,但就香蕉上至少就有花叶病和束顶病两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而引起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而非病毒。目前所采用的试管苗繁殖的种苗原理上都是“抗病毒”苗的,但是不一定是“抗病苗”。 抗病毒苗是基于组织培养,是一种比较新的生物技术育苗方式,而抗病苗主要基于传统的育苗方式,如杂交。 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就是说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包含有生长成植物个体的所有基因,都具有成长为植物个体的潜力,经过适当的条件诱导,都可以产生完整的植物个体。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顶端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少带毒。感病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不均匀,其数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越靠近顶端的区域,病毒的浓度也越低。分生区域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因此生长点含有病毒的数量极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从而采用该部位的材料能够培养脱毒种苗。因此,顶端培养时,切取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有很大影响,茎尖越小效果越佳,但太小时不易成活,过大则不能保证完全除去病毒。 因此香蕉在进行抗病毒苗育种时,不但要挑选不带病的种株,而且还种株上截取部位还必须有选择,不然育出的种苗抗病毒就不理想。 3增施有机质肥料、改良土壤香蕉的健康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增加有机质的施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调解土壤的pH值,用早适宜香蕉生长但是不适宜香蕉巴拿马病原菌生活的环境,自然能够抑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4化学方法注射草甘膦:目的是让病原菌的寄主死亡和消解,使病原菌失去寄生环境,进而减少侵染源。 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枯草芽孢杆菌菌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枯草菌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短杆菌肽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致病菌或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地衣芽孢杆菌等一起可以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的缓冲能力等功效,对改良土壤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用于巴拿马病的直接防治尚需商榷。 氰烯菌酯:氰烯菌酯对镰刀菌类引起的病害有效,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通过根部被吸收,在叶片上有向上输导性,面向叶片下部及叶片间的输导性较差。 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虽然香蕉巴拿马病病原菌属于镰刀菌,但是属于专化型的生理小种。从植物病理的分类来说,引起小麦的赤霉病的镰刀菌和引起香蕉巴拿马病的镰刀菌已经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有效,但是对香蕉巴拿马病害不一定有效,笔者在实际推广中曾目睹大量使用氰烯菌酯的地块巴拿马病害大肆肆虐。 5石灰、覆膜等其他方式石灰具有消毒的作用,推荐来使用预防香蕉巴拿马病害并不是因为石灰具有杀菌作用,而是通过使用石灰调解土壤的酸碱度(pH值)来抑制病害发生和传播,因为香蕉巴拿马病原菌适宜生活在偏酸的环境,pH值5.3左右是比较适宜。而石灰属碱性,通过使用石灰从而升高土壤pH值,制造不适宜病原菌的生活环境,进而减少侵染的病原菌。 覆膜主要是通过升温土壤,高温中可以让一些病原菌死亡,最大程度让土壤环境不适宜病原菌生活,从而减少病原菌存量,使其不能致病或者弱致病。和使用石灰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