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召开媒体通气会宣布: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进行改革,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一、什么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 玉米临储取消已成定局,国家不再是收购玉米的主力军。 国家设置了托底收购价。 国家玉米补贴将会直接给付到生产者手中。 未来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玉米将进行市场化收购。

国家发改委经司副司长刘小南说:“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逐步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突出,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和农民持续增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为什么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玉米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而由于市场需求低迷,2015年玉米消费仅为3500亿斤,过剩矛盾突出。 而与此同时,2007年起,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国内粮价已成为全球“高地”。2015年临储价格下调后,玉米价格有所回落,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同时,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玉米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供过于求持续加剧。

对于新机制,刘小南强调这次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过去实行的临储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 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从政府到农户都要做出哪些相应的调整? 第一,随行就市,调整种植结构。从今年起的五年内,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要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内蒙古计划调整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适度减少籽粒玉米推进粮改饲增加青储饲料玉米,提高优势区域玉米的产能。压减后的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 第二,市场化收购不等于政府“大撒把”。政府应在发挥好市场作用的同时,在组织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有所作为,还要认真落实好补贴资金,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第三,农民朋友应及时了解政策信息,以便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新政应对,小编提醒:大家下一步应特别关注的是: 国家设置的托底收购价是多少? 国家的补贴额度是多少? 国家的补贴发放程序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