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运用“互联网+农业”进行创业并不难,但对于一个失去听力的人运用“互联网+农产品”进行创业,并取得优异的成果,并非易事。今天“致富帮”要跟大家讲述的正是一位失去听力的年轻人运用互联网创业致富的传奇故事。 
珍惜机会,刻苦学习 胡笛,出生在北京市密云县庄禾屯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一场高烧让小胡笛失去听力,父母四处寻医治病,终未见效。家人为其买了助听器教她学说话。七岁到了入学的年纪,小胡笛却因没有听力被拒。在家人的恳求下得到在学校旁听的机会,小胡笛珍惜机会,努力再努力,最后用成绩给自己赢得了入学资格。 就这样,胡笛一直努力拼搏让自己不落后于常人的脚步。2007年,胡笛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学习计算机网络学科。然而家庭经济负担也都落到了父亲一人身上。看到父亲苍老的面容,胡笛暗自发誓,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一进大学,胡笛便开始刻苦学习,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但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因亲手种的粮食卖不出好价钱而发愁,胡笛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父解忧,进行创业 
为了磨练自己,胡笛决定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三年,边工作边创业,不但积累丰富的网站建设、品牌形象设计及电子商务方面经验,对社会及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对胡笛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因为很多事情都要沟通,要解决。她知道自己特别需要一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寻找适合自己的团队,最后她用努力和真诚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团队。 去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开始与更多产业进行结合,互联网发展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胡笛毅然从公司辞职,着手“互联网+黑色农产品”计划。 突出“黑色”,打造品牌 胡笛的公司依托合作社种植的“黑色”农产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致力于“黑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互联网整合营销。公司下属的合作社与北京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种植“黑色”农产品黑花生、黑红薯、黑小米、黑玉米、黑小麦、黑大豆等,现有1000多亩无公害黑色种植基地;186个农户成员户,非成员户500多户,辐射带动当地六个乡镇。提高了当地农民稳定的、可持续收入。 农户负责按培训要求种植,合作社负责管理好黑色种植基地,保证优质农产品按时收购;公司负责黑色农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公司成立至今研发了一系列黑色深加产品:黑色杂粮礼盒、黑花生礼盒、黑色杂粮糕点及自主研发的“黑谷原浆酒”。 其中黑谷原浆酒注册了“墨农”商标,以营养学家倡导的“黑色、粗食、天然”三重膳食保健理念。为密云特色农产品增添了新的亮点,填补了国内市场这方面的空白。
此经营模式的好处:第一、核心产品的原材料,全部为自己种植,安全无害。第二、种植基地直供,保证原材料的供给。不仅优质,而且成本低。第三、互联网营销,让黑色农产品大众化。 运用优势,巧妙营销 几年来,胡笛的公司受邀参加了多种活动,她还和媒体一起组织城乡一家亲、大棚车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专家介绍、农事活动体验等,加强人们对“黑色”食品的了解,扩大销售量。胡笛说,自己品牌是很有优势的,自己也是很有信心打造成功的。 
谈到与其他黑色食品的优势胡笛这样说: 首先,我有一个有着二十多年的种植经验的“黑爸爸”,他为我的创业提供了最基础的保证;第二、我们有186个种植户,优质土地1000亩,为我们提供了优质农产品供应保障;第三、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密云是国家级生态县,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我们的黑色食品就是在密云的山区小气候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的土壤环境,特殊的水质资源。最后,我们团队都是农民出身,都是80后,我们都希望农民利益最大化。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希望在农业发展上贡献一份力量! 谈到未来规划,胡笛这样说: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强大,直到你有天发现这是唯一的选择。虽然我的耳朵听不见,但我会聆听这个世界!不断努力、不断征服,回头记得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美好。 胡笛计划用三年时间研发更多的黑色食品,通过互联网团队打造国内黑色农产品第一品牌,让“黑爸爸”走出土里刨食的农耕方式,让百姓吃上健康,无公害黑色食品!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编辑:赵秀丽 责任编辑:王居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