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腐病 
1.1症状:又称烂根病。从根尖或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而后大部分根变黑腐烂。地下茎被感染形成黑斑,表皮纵裂。严重时发病组织疏松,病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发黄或发紫皱缩,增厚便脆,遇干旱或日晒叶片萎蔫甚至干枯脱落,生长停滞,造成大片缺苗甚至绝收。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很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病斑初期表皮不破裂,至中后期纵横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底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形成一层新表皮。储藏期间病斑不扩展,病薯无苦味,煮食无硬心。 1.2发病规律: 春薯栽后15~20天发病,30~40天开始严重,50~60天达到发病高峰。夏薯发病速度快,5月下旬至8月,9月中旬以后随气温下降,病情有所减轻。发病温度20~30℃,适温27℃。土壤含水量10%以下利于发病,所以5月中旬以前土温低于20℃,土壤含水量高于10%,一般不发病,5月中旬以后,土温高于20℃,干旱年份发病重,浇水能减轻发病。沙质瘠薄土壤发病重于黏土肥沃地。连作地菌量积累多,发病严重。不同品种,抗性不同;晚栽发病重于早栽,夏薯重于春薯。 1.3传播途径: 1.3.1土壤传播。红薯根腐病主要是靠土壤传播的。病菌主要分布在45厘米以内土层。 1.3.2土杂肥传播。病区带病薯茎、根、薯块沤肥或作饲料,使土杂肥大量带菌。 1.3.3病株残体传播。每年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是使土壤菌量积累和家中的重要原因。 1.3.4种薯、薯苗传病。用病薯或在有病苗床上育苗,都能使带菌传病。随着调运病苗,病菌就可以在无病区繁殖传播。 1.3.5流水传播。流水带病菌是近距离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防治方法: 1.4.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如商薯19、济薯21、徐薯25等。 1.4.2清洁田园,处理病株残体,晒干烧掉;不用病薯做种薯; 1.4.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深翻改土,适时早在壮苗;发病盛期前,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 1.4.4轮作倒茬。发病重的地块实行红薯与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轮作倒茬,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1.4.5建立无病留种地,杜绝种苗传播。 2.红薯黑斑病 
2.1症状:(又名黒疤病、黑疔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红薯死苗、烂床和烂窖的主要原因。含有毒素莨菪素。牛羊吃后可引起气喘病,导致中毒死亡。)整个生育期和储藏期间都可发生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和薯苗茎基部,自然条件下,绿色部分很少发病。 2.1.1育苗期: 苗下部白嫩部分易受感染。茎基的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当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层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表面粗糙,生出刺毛状突起物,有时产生黑色粉状的厚垣孢子。发病严重时,造成烂床、死苗。 2.1.2大田生长期:栽插后7~14天,病苗基部叶片脱落,蔓不申长,根部腐烂,仅剩下纤维状物,随即枯死。病株薯块带病,特别是薯拐部分,常有椭圆凹病斑。薯块受害,多在伤口处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病斑,初为近圆形,后扩大为不规则形,轮廓明显,中央稍凹陷,有时可见到黑色刺毛状物。切开病薯,可见病部薯肉变青褐色或黑绿色。病薯块有苦味。 2.1.3储藏期: 薯块感病,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白色小点,随之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性病斑,中央也产生刺毛状物,病薯块易被其他真菌和细菌病害侵入,引起各种腐烂,造成烂窖。 2.2发病规律:9~35℃发病,25℃最适。土壤湿度大,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潮湿,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土质疏松的地块发病轻。生长期干旱,后期雨水多,引起薯块生理破裂者发病重。在拔苗和收获、运输、入窖过程中机械损伤,发病严重;连作地块发病重。 2.3防治方法:以繁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储藏为保障。 2.3.1消灭病源,做好“三查”“三浸”“三防”工作。“三查”,育苗时查出病薯块不上床,栽插前查出病苗不下地,收获时查出病薯不入窖。“三浸”,育苗前用药剂浸薯块,栽插前浸薯苗基部,入窖前浸薯块。“三防”,防调进病薯、病苗,防调出病薯、病苗,防病薯、病苗在本地区传播。 2.3.2建立无病留种田。 春薯地剪蔓头,采苗圃或露地苗床高剪苗来获得无病薯苗。 2.3.3培育无病壮苗。 2.3.3.1温水浸种。精选种薯,剔除病、虫、伤、冻薯块,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 2.3.3.2药剂浸种浸苗。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苗10分钟,或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700倍液浸种或浸苗基部10分钟。 2.3.3.3高温处理。种薯上炕后头3天将床温提高到35~38℃,以后将至25~28℃。 2.4大田防治。 2.4.1防止病苗下田。 2.4.2高剪苗。离苗床6厘米处剪苗。 2.4.3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2.5.安全储藏: 2.5.1适时收获。10月10号~25号收获,霜降前收完。过早影响产量,过晚易受冷害、冻害。 2.5.2剔除病薯。带伤、浸水、虫咬、露地青等薯块不能入窖。 2.5.3保持窖温10~15℃。 2.5.4旧窖消毒。铲除旧窖土,或用硫磺熏窖或喷施1%的福尔马林或多菌灵消毒。 2.5.5药剂浸薯。入窖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浸薯10分钟,捞出晾干入窖。 3糠心病 
红薯茎线虫病 又名“糠心病”、空心病、油梆子等。此病不仅在田间为害,直接影响产量,还可在储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导致烂床。是我国检疫对象之一。 3.1症状: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薯蔓和薯苗。凡被线虫寄生为害处,内部组织均呈褐白相间的疏松花瓣。 薯苗被害,多在近地表出,外观变青,没有明显的边沿和病斑。剥开茎部可见黑白相间的“糠心”,严重者糠心到顶。 薯茎受害后,主茎基部外面发生黄褐色龟裂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严重时糠心可达顶端,病株茎蔓变短,叶片失绿,主茎生长点干缩。一般多发生在近地面5~10厘米处。 薯块受害,如果线虫是由土壤通过皮层侵入的,则发病初期皮色稍变蓝色或蓝紫色,最后皮色变成暗紫色,并多龟裂,称为“糠皮”。如果线虫是由种薯和种苗带病传染的,则一般是侵入薯块中心,由内向外扩展,内部呈白色“糠道”,后常因杂菌侵染而形成“褐色通道”,称为“花瓣”、“糠心”。这种薯块外表无变化,但重量大为减轻,用手指弹有空响。如果线虫是由土壤和种苗混合传染的,则症状特点是表皮,薯块心部同时被害,症状明显,有时造成整个薯块“干腐”,或与软腐病菌同时发生,造成“湿腐”。 3.2.茎线虫的生活习性: 红薯茎线虫可以终年繁殖,所以,无论是红薯生长期,还是储藏期均能为害。自产软孵化至成虫,完成一代需20~30天。 特点:“抗冻怕热喜温和,喜湿耐干抗药力强”。2℃即能活动,7℃以上可以产软,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35℃以上不活动。因而大量繁殖,侵害为春秋两季。茎线虫抗寒性强,在-2℃地温经1各月仍全部成活,在-25℃时经7小时死亡。在51℃经24小时或49℃温水浸10分钟则全部死亡。红薯茎线虫喜湿,抗涝性强,对干燥环境忍耐力很强。茎线虫抗药力强,许多杀虫剂无效。但甲基异柳磷、辛硫磷有一定防治效果。 发病规律: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阴坡终于阳坡,丘陵旱地和沙质壤土地发病最严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3防治方法:红薯茎线虫为内寄虫,虫态不整齐,传播途径多,存活年限长,因此防治上的环节多,必须环环相扣,节节把关,连年防治,才能消除。 (来源:中国地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