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我有话说!农资人如此被污,很不甘心!
2016-06-17   来源:呼伦贝尔农批网  作者:wind   字体:【 】  浏览:60次   评论:0

近日,一篇《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我想拯救,却不知如何下手?》文章引起了众多农药行业人士的关注。文章指出,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人2.59公斤。文章由此得出结论,我国农村如今存在的诸多困境,都是拜农药所赐。

在这场风波中,如果你是一名农资人,你心中会有踏实之感吗?你会因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吗?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吃饱了闲得无聊而发起的问题,其实不然。

一个行业的社会形象意味着什么?对于个体从业人而言,为了生存而入行,也许因为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不过,行业的社会形象,与从业人的职业成就感,自尊与荣耀,乃至收入的高低,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不只关乎未来丈母娘的喜好问题,它甚至是一个行业兴衰的晴雨表。因此,无论是为了事实,还是为了名誉,农资人不能沉默。

近些年,不时被曝光的农作物农药残留问题,使得我国消费者对农药充满了敌意,一提起农药就认为是万恶不赦的东西,农药被严重“妖魔化”,从事农药行业的人士,也因此被低看一眼。一位在农药生产企业从事农药推广的员工称,结婚后妻子都不知道他从事农药行业,因为不敢说,怕老婆瞧不起,更怕被其他人瞧不起。

这种辛酸和无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农资人从事的是值得尊敬的事业

农资人是否因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它关乎行业的社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着这个行业是不是被社会所需要,为大众所肯定。

农资行业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农资人的社会形象是模糊不清的。隔行如隔山,对于普通老百姓,他们掌握的信息不一定真实全面,只能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以个人感受来得出结论。农资行业既然是农业的一部分,劳动条件艰苦,从业者奔波劳累,而劳动技能知识含量普遍不高……这可能是外界对农资人的基本印象。现在不少消费者对农药化肥怀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人们觉得,农资产品的滥用破坏环境,农残的存在影响健康,农产品安全事故偶发,对于这样的现状,农资人是有责任的,当然也是客观条件造成的。而农资人的贡献,社会大众感受到了吗?要知道,那些以生产、经营农资为生的人,以及那些使用农资种地的人,让中国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十几亿人,而且食品供应极大丰富。当线下“吃货”群体迅速扩大,线上晒美食成为重要的内容流派之一,人们也有必要知道,农作物也有营养与保护的需求,作为植物与自然生态链的一部分,农资是一种重要的辅助。

对于农资产品的抗拒心态,延伸到农业生产,便产生了对不同种植方式优劣的主观评价。近年出现一大批投资农业的新农人,这个群体中有不少新的创业模式,直接回应都市人的诉求。新农人以回归传统耕作为口号,甚至号称生态种植。他们倡导对土地对自然的尊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共鸣与赞誉。但毕竟只是探索,毕竟只能满足小众,贡献很有限。而且,据美国研究表明,真正有机种植的最大贡献是对于环境的友好,而不是改善食材的味道,甚至也不是让食品更安全。这可能让“吃货”们有点失望了。

新农人仅凭理念便胜出农资人一头收获大量点赞,这个结果虽然未必公平,然而这一切是有深刻背景的。目前,全社会上下对农资行业的要求之高,对行业变革的要求之迫切,可谓前所未有。当你还以保证了供给与产出而自豪,中央已经提出进行供给侧改革;当所有农资企业都在追求产能扩大抢占市场,农业部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当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头,土地资源质量恶化,地球生态环境面临挑战,颠覆了传统农业营造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景象,农资人的美好形象也正在面临挑战。

社会评价也是生存评价。因此,农资人的压力前所未有,但是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听从社会的需求,响应政府的号召,按照大众的要求发奋创新,通过转型变革来提高全行业的社会声誉,对于广大农资人而言,这个选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他们能够做到。

农资人坚决支持国家关于“零增长”的号召

农业部去年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农药,提升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从而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是农药人的追求,他们也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和改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药企业开始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

有的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在行业内逐渐形成风气。截至2015年,我国已禁用33种高毒农药,国家在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禁用的品种世界最多。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顾宝根指出,随着高毒农药的淘汰,我国农药毒性大幅下降,高毒农药比例已不足2%,低毒微毒农药大于75%,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曾经引起大量中毒的高毒农药早已淘汰,应该说现在的农药已今非昔比,安全性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中毒事件越来越少的原因。总的趋势是农药的毒性在降低,使用量在减少,安全风险在降低。

肥料行业也不例外。农业部去年也制订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发展新型肥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化肥零增长,越来越多的肥料企业开始推出有改良土壤功能的土壤调理剂,以及可满足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且兼具省工高效、节能环保、提高农作物抗逆和产品品质等诸多优点的如海藻酸肥、腐植酸肥、生物菌肥、水溶肥、硅肥、功能性复合肥等一大批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特种肥料;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围绕着国家提出的零增长方向所下的功夫,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在不增加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前提下,提高使用效率,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的种田成本,还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行动的逐渐落实还有助于打消公众对农资使用的顾虑。

农资是对人类温饱作出巨大贡献的行业

越来越多人关注农产品的安全,而当中不少人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界定是不用农药、化肥,或只使用农家肥。然而,这种看似纯天然的耕作方式,肯定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产量、外观品质等,甚至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旭东表示,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化肥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解决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让国人引以为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AO)统计,在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化肥的作用约占40%-60%的比例。

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农作物病虫草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近年来,病虫草鼠害平均发生面积约73亿亩次。试想一想,如果没有农药来防治这些病虫草鼠害,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挨饿?我们国家拿什么来养活13亿人?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长令举例,除了虫害,作物还常常受到病害的侵染,还有文献研究称,如果不使用农药,某些作物自身产生的抵御外来病虫侵染的毒素相对而言就会增多,这些毒素如赤霉毒素、黄曲霉素等是公知致癌的。比如,小麦赤霉病如果不用农药或者防治不力,不仅产量低,吃了发霉的小麦及其食品就会中毒。

据统计,由于用药不当或停止用药,当年可导致作物减产35%-40%,其中水果和蔬菜受到的损失可达40%-60%,第二年甚至出现绝产。这些农药的合理使用,为我国每年平均挽回粮食5000万吨、棉花150万吨、蔬菜1500万吨、水果600万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

再看一组数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水稻病虫害危害损失进行过评估,在西南稻区、江南稻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及东北稻区五大稻区进行了完全不防治、农民习惯防治、科学综合防治、防虫不防病、防病不防虫、不防稻飞虱、不防稻瘟病这七种情况的试验。从试验结果看,完全不防治的情况下,在病虫害重发的年份,华南和江南试验点造成的损失分别高达77.94%和59.63%,三年平均分别为64.08%和50.31%,其他的西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稻区三年平均损失分别为26.47%、28.36%和19.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没有化学农药的保障,所谓的粮食安全、谷物自给自足是根本做不到的。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目前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水平,化学防治仍然是最方便、最稳定、最迅速、最有效、最可靠、最廉价的防治手段,尤其是当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发生时,尚无任何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欧美发达国家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并不比中国低。农药的出现,不仅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也是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

农资人是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一群人

为了使产品更优良、施用更科学合理,农资从业人员,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推广,每一个环节的群体都因此而付出无尽的心血和汗水。

中国是农药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是仿制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制产品给企业带来很大利益,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仅去年,我国就有苯醚菌酯、氟醚菌酰胺、环氧虫啶、氟唑活化酯等产品相继获得登记。

为了这些成果,农药科研人员常年在枯燥的实验室,做各种试验和各种筛选,只是为了找出更加低毒高效的农药成分。生产农药的农药人,需要长期在各种危险化合物存在的化工厂,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推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一年到头背井离乡,大多数时间都在田野乡间开产品宣讲会、推广会、示范会、观摩会,向农民推荐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指导农民规范用药,为农作物诊断开方,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他们是推广员,是宣传员,更是种植农作物的技术顾问。

近年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农资人致力于帮助种植者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和收益。于是,有企业组建了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队伍,有的提供从土壤管理到用药、用肥、药械的全套服务,有的帮农民卖农产品,还有的直接尝试订单农业或成立种植合作社,从农业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与种植户共同实现增值。

还有农资行业的各种行业组织,他们为我国农药的科学使用殚精竭虑,为推动我国农药行业有序发展而努力。例如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就成立了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委员会,并带动企业开展一系列“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建设美丽乡村大讲堂”活动,向广大种植者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除了向农民宣传,还有一些企业做出了“市民开放日”的尝试,让公众来到肥料生产基地,亲身感受农资企业在科学生产上所做的努力。任劳任怨,顶着众多的压力,而做着天底下重要的工作,农资人,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一群人。

责任心还体现在我国农资行业的标准建设上。

2012年,农业部曾就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的质疑做过解释,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样缺乏科学性。当时农业部就提到,中国制定农药残留标准主要考虑安全因素。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是安全的,因为农药残留标准是不仅仅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因素。

当时,中国农药残留的标准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少,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标准。2014年被称为我国最严谨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发布,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将由2293项增加到3650项,新增1357项,这对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严格监管乱用、滥用农药,保证“产”出安全食品和“管”出安全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农财君语

这几天农财君心情都很沉重,觉得应该为农资人说出公道话。本君了解农资人,他们是具有开放心胸的人。他们愿意探讨任何问题,愿意接受世界上任何先进的科学理念,先进知识,更加愿意把农资行业的真实的情况告知每一位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

本文为南方农村报原创稿件,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信用羊城晚报、央广网、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民日报、中新网及其他网络公开信息。

Tags:农资人 甘心 责任编辑:wind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内种企想过给农户开信用卡吗?.. [下一篇]最前线丨苏州博田引领引领农机智..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