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财君说 54岁的廖志洋只是千千万万坚守农村的种植匠之一,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匠心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 25年坚持技术革新 打造小而精的优质荔枝 
6月3日,廖志洋在自家的荔枝园内。还有一个月,井岗红就要上市了。 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高金花 摄影 何力雄
25年前,29岁的廖志洋放弃在广州冼村承包的屠宰场生意,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广东从化井岗村种荔枝。那时村民家家户户种的多是淮枝。廖志洋却被当地一个名叫井岗红的新品种所吸引。个大,果皮鲜红,鲜甜可口,外观好,尽管收成要等到2年之后,但他仍决定试种。就这样,他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25年后,从化井岗红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余亩。廖志洋的10亩荔园,品质从优,足不出户便销售一空,迎来各方好评,连国外游客也赞不绝口。但随着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从化区农业劳动力走向城镇务工,因迟熟而失去上市优势的怀枝品种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弃管。 一眼相中井岗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荔枝的价格开始逐步升温,不少从化的果农纷纷开始改种荔枝。同时农民出身的廖志洋,正拖家带口地在广州承包了一家屠宰场,但后来生意受到影响。1991年,他决心回从化老家务农,种植荔枝成了首选。 只是他没想到,这一种就是25年。 从化是广东省著名荔乡。辖区内地处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黄土壤居多,特别适合荔枝生长。村民的经济来源之一便是荔枝,品种繁多,但种植多以怀枝为主,但怀枝的皮厚,个小,在迟熟品种中并没有竞争力。 一次偶然机会,廖志洋接触到当地选出的一个新品种——井岗红。“个头是怀枝的两倍,果皮鲜红,外观特别好,吃起来鲜甜可口。”廖志洋说,他几乎是第一眼就相中了井岗红品质上乘的特点,当即决定试种。 当时整个从化流行种植的怀枝正处巅峰时期,稳产丰收。对于廖志洋的选择,在村民眼中并不被看好。 从化岭南水果产业协会会长欧阳建忠介绍,井岗红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从化当地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最开始因为形似糯米糍,一度被从化当地农民认为是“假糯米糍”,价格低于糯米糍和桂味。部分果农甚至砍掉井岗红,嫁接为糯米糍。“很少人愿意种,而且需要在原来的怀枝上进行嫁接,果农对高接换种技术仍持怀疑态度。技术是否成熟?效果一切都是未知数。”对于习惯安于现状的农民来说,丰收稳产的怀枝更加安全。 仅仅10亩自有地,300棵荔枝树。从最初的嫁接,到施肥,打药,廖志洋细细地记在心里。“就好像新生宝宝一样,每天看上一眼,才心安。”精心照料之下,两年后迎来首轮收成,第一次挂果仅20斤,果子也比较小。不过这足以让廖志洋喜出望外。 荔枝弃管让他心疼 随着物流条件、蔬果保鲜和储运技术的提高,全国各地的荔枝产区的优质荔枝融入市场,从化荔枝开始变得“不值钱”,尤其是怀枝,价格应声而跌。2000年更是跌到了几毛钱,种荔枝成了赔本买卖。 荔枝价格的“跳水”,使得种植荔枝的从化村民开始大量集中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比种荔枝好挣多了。”廖志洋感慨,村里荔枝弃管丢荒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6月3日,记者在走进井岗村的荔枝园内见到不少荔枝树因为年久无人打理,已被藤蔓遮蔽。“实在是挺可惜的。”廖志洋说,这种局面大势所趋,他并无力改变。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是因为对这片荔枝园有了感情。“这些荔枝树就好像我的孙子一样,一天不见就心痒痒。”廖志洋说,凭一己之力,要打造好品质。 8月采收之后要开始打理,清明开花,何时打药施肥,何时防治何种病虫害……经过25年的种植,他已经对荔枝管理和病虫害防控了如指掌。记者好奇,这么多年来,为何始终守着自家的十亩地,没有扩大种植面积?廖志洋说,他就想做一份农民的本分。 但因为抗风险能力和种植效益偏低,因此难以吸引年轻人继承父辈的荔枝管理。眼见周边越来越多荔枝撂荒,廖志洋担心从化荔枝就此落寞,甚至自家的十亩荔枝园也将随着自己年老而难逃弃管的命运。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种到80岁,直到种不动为止。” 欣慰的是,2016年,“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荔枝课题”在从化开展得到了从化农业局的大力支持,针对产品附加值较低的怀枝品种进行改良,高接换种技术在从化掀起热潮。 
目前从化已掀起一股高接换种热潮。 欧阳建忠介绍,今年已推进1000亩井岗红高接换种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每年推进1万亩,最终实现5万亩的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最终通过桂味、高山怀枝、井岗红等支撑从化荔枝产业。 这让廖志洋看到了希望。此外,荔枝专家组也受邀进村入户对村民进行培训,得知消息的廖志洋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每次培训场场必到。廖志洋说,通过技术的革新,让更多人能关注到从化荔枝,关注井岗红,带动从化荔乡焕发新生机。 见证井岗红的逆袭 2000年“井岗红”品种通过官方品种审定,得到“正名”的井岗红迎来丰收年,市场也遇最好行情。抢占先机的廖志洋所种荔枝因品优,稀缺,地头价一度高达35元/斤,比怀枝、桂味都高出不少,当年廖志洋种荔枝的收入大约在5-6万。 直到2005年,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和从化政府的联合推动下,将井岗红北运,销售出现大逆袭。“出乎预料的好,畅销的程度和价格比糯米糍和桂味都好。去年地头收购价更是比桂味高出20%。”欧阳建忠说。 每年7月初为从化井岗红的上市期,比起广东其他产区,从化荔枝多迟熟,并无明显优势。但井岗红在所有品种中仍是独树一帜。它的优势也逐渐被挖掘:稳产、易于管理、不易裂果,结果率和商品果率都非常高,品质高于糯米糍。 欧阳建忠介绍,井岗红的成熟期比桂味、糯米糍晚熟一周,是广东省内最后一波荔枝。更可贵的是,井岗红的亲和性非常好,用怀枝来做高接换种是最好的。嫁接之后,改良品种增产约半。附近村民引种和嫁接的开始多了起来。 2016年,从化井岗红的种植面积大约在2000-3000亩,占到全国的80%-90%,分布于从化井岗村、西湖村、钟楼村等地。 
廖志洋家的荔枝,由于雨水较多的原因,今年或有所减产,但价格行情十分看好。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廖志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他的荔枝园单棵挂果量稳定在200多斤。这几年,随着从化旅游的发展,荔枝采摘兴盛,井岗红成了桌上佳品,作为从化的特色品种备受热捧。廖志洋荔枝园内的井岗红品相口感俱佳,名声渐起。每年6月底七月初,荔枝园几乎成了当地旅游线路必经之地。一辆辆大巴把村口围得水泄不通。2013年,开始有日本的游客慕名而来,尝鲜后赞不绝口。 
对荔枝种植有激情,有耐心。采访中,记者能体会到廖志洋对荔枝的情怀与坚持革新的精神在当地村民中格外可贵。 最难得一份匠心,最辛勤莫非种植。他只是活跃在千千万万个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种植匠之一。他们经年累月,日晒雨淋,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坚守在种植一线,精心对待每一棵树,每一棵苗,匠心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 他们兢兢业业,对农业有着深深的情怀,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种植匠。请为活跃在一线的种植匠们点赞。 ——记者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