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已经基本结束,“三夏”实践中如何巧妙致富?如何紧跟中央步伐? 咱们一起往下看。 一、一亩小麦6万元?思路开了,财路就开了 今年,受天气影响,小麦曾经一度出现卖难的问题,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收益。不过任何行业都有牛气的人,在挣着牛气的钱,比如,有人就不愁销售麦子,一亩小麦甚至可以卖6万元——比一般小麦升值60倍。原来,人家卖的不是麦子,而是麦穗。 
江苏沭阳是全国有名的干花生产基地,陈华超以前长年经营干花工艺品。既然干花能卖、干麦穗能不能卖呢?陈华超把麦子抽穗后就收割上来,晾干后按支卖到大城市去,主要是卖到城里的酒吧、咖啡厅、茶吧,用来做装饰品。此外,有的婚庆公司也会选择用干麦穗来装点婚礼现场。每年的销售旺季,陈华超每年能卖出约两亩地的干麦穗,销售利润一下子多出了四五十倍。 
麦子如果是种在田里打粮食卖的话,一亩地可以收入一千到一千两百块钱这样。如果是卖麦穗,一亩地可以收二十万支,网上的价格是0.3元一支,一亩地的收入在网上卖是6万块钱。 在大家吐槽农业难赚钱的大环境下,有时需要跨界的思维来变现,其实国内以及国际上不少案例,你眼看着他发家致富,却不知道他打开的其实只是思路。 
二、30年跨区机收形成中国特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 在过去的一个半月夏收时间里,30多万台收割机犹如行军会战一般驰骋在我国广袤的田野上。而且跨区机收,也形成中国特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跨区机收始于何时。 30年前——1986年5月,山西省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联合村里的5户农民,利用麦熟的时间差,从运城市沿途向北收割小麦。当时,他们只是想多挣俩钱,却开启了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的先河。 
20年前——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省组织召开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确定跨区机收是龙口夺粮的主要手段,正式揭开全国大规模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序幕。此后,“开上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奔小康”开始成为农民的风尚,作物也从小麦拓展到水稻、玉米和其他大宗作物。 10多年前——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速了“农机共同利用”,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机作业服务市场”。 
那么,咱们农民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这跨区机收的市场里掘金呢? 今年,我们迎来了跨区小麦机收的第三十个年头,在所谓“而立之年”,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从机手角度来说,10多年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很大,各地大型收割机越来越多,跨区机收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行业正在洗牌,小散户跨区作业机手很有可能会被淘汰。那些拥有先进农机的机手或者合作社将会越做越大。 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的角色在悄悄发生转变,由事无巨细的组织安排转向服务平台建设,如今年所推行的覆盖全国的“农机直通车”让跨区作业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对称,大大提升农机作业效率。 
展望未来,跨区机收也许仍然存在,但活下来的作业主体,一定是那些配备“高大上”先进农机、具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组织,而他们也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先锋部队”。 *找到我们*: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帮》
《致富青年帮》广播节目收听:
中波收听:AM720(华北、华东部分地区)
网上收听:央广网(www.cnr.cn或county.cnr.cn)
致富帮,助您
打开财富之门,点亮人生梦想! 作者:头条号 / 致富帮 链接:http://toutiao.com/i6305942491363279361/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