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洱源3月5日电 (虎遵会)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蒜是一种普通的佐料,它在菜市场的普遍价格也就10多块每公斤,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一家企业,竟将白白胖胖的独头大蒜“摇身一变”成了黑蒜,价格也瞬间翻了几番。也正是如此,黑蒜在当地不仅成了“明星产品”,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艾玉宝是大理品宏高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宏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当地的一位村民,10多年来,他不仅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还见证了村民们的腰包“从瘪到鼓”的过程。“我2009年大学毕业进入公司的时候,每个月才1500块的工资。如今,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资早已翻了倍数,再加上种植大蒜的收入,轻轻松松就买了房子和车子。”艾玉宝说,除了在公司上班的员工外,当地蒜农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公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关照有佳。 据品宏公司总经理李正告诉记者,正如艾玉宝所说,近年来,品宏公司通过带领贫困户种植高原独头大蒜,使农户的土地每亩增收了8000元左右,较大程度的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此外,在同等条件下,还以平均高出市场1-2毛的价格优先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产品。“这样一来,贫困户的农产品就不愁销路,他们也能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每年3月收购大蒜以后,贫困户还可以优先到公司工作3个月,按斤剥大蒜、削蒜根赚工钱,每天能挣100元到200元不等,3个月下来,每个人至少也能带一万元回家。”李正说,此外,贫困户每户50000元的金融扶贫贷款也入股到公司,每年按8.5%的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不仅使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保障,还确保了资金的安全。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持’的脱贫攻坚思路。”洱源县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思路不仅在洱源县被灵活运用,在大理州也早就开始推广了。 据了解,“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持”的脱贫攻坚思路属于产业扶贫的一种,就是龙头企业或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龙头企业”根据实际带动贫困户种植特色产业,并优先收购,既是农户增收的“稳定器”,又是贫困户进入市场的“传动轴”。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在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同时,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一份工资收入。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的良好举措之一,仅在2016年,大理州的产业扶贫便带动了全州贫困户近5万户发展产业,12个县市316个民营企业挂钩帮扶300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3432万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874人,带动贫困户26682户增收。 (责编:朱红霞、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