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源,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崛起,一年脱贫,三年小康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但是,自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奇迹之后,除了像华西村、大邱庄等少数的乡村实现了工业致富之外,80、90年代的农业万元户们却变的越来越少,大部分的农业从业者陷入了一种困境,它可以让人吃饱饭,但是如果想要靠农业发家致富却是难上加难。农业为什么想要赚钱如此艰难?

一、农村的牺牲,来让工业发展 早在建国之初,我们国内工业化极度落后,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只能做农业,而国家要发展经济,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在这样的一无所有的大背景下,我们急缺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本。 这个时候,苏联的状况就给了中国一个经验和一个参照,最后想出压低农业产品的价格,增加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的方法,从而让工业和农业之间形成价格差。这样工业就很赚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业的生产中。
而这样的价格差形成了大量的人投入工业,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钱工业自然就能更好地发展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最初的几十年虽然没有外国的投资和资本的涌入,我们却也能独自完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由建国最开始只能制造水杯、笔筒,到后来可以造飞机、汽车、火车等的原因。 
工业虽然取得了大发展,效果也非常显著。但是大批的农民为此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价格低廉,成为了发展工业的基础。这个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后就一直到现在还将延续下去,结果就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幅始终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导致了农村的贫困,以及做农业不赚钱的根源。 二、做农业不赚钱的原因在哪里,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农生产方式的规模经济不足。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地少人多,从而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这也就迫使先民们养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他们将田地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块,在小块田地上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短期来看这种生产方式让人均耕地的收成得到了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人为的小块土地分割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经济,这也就导致了中国除了东北、新疆的少数地区之外,大部分的地区都没有形成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大农场,自然农民的收入就上不去。 
二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下降。 曾经,中国各地乡镇企业林立,大量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工资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象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高端化、精细化,乡镇企业从最开始的蓬勃到消失。现在,乡镇企业的大量消失,自然导致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衰减。 
三是农业产品的价格落后。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作为低级加工品其价值本身就不高,国家虽然有收购保护价,却不足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部分。即使是我们所谓的经济作物,其价格却也普遍不高,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因为大丰收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但是在市区该类产品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这就是因为农产品的中间环节加了巨大的成本。好处都在店家还有供应商手里,真正的好处却没能落到农民的身上,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财产性的转移收入也不高。 曾几何时,中国农民的一大块收入是来自于亲友的馈赠,子女的赡养,打工带来的收入等等。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在城市的人也难以有足够的钱给予农村的亲朋,而打工收入的低廉,以及制造业企业的不景气,也造成了农民工收入的不高,所以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始终处于较低的范畴。 
五是农村债务的不断上涨。 根据农业部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十个省区中,85%以上的农村是高额负债的,90%的乡镇也是负债的。其中农村的村均负债40万元以上。根源则是中国农村地区文化的婚丧嫁娶,都需要高额的支出,不少地方的支出和其收入水平严重不符,结果就导致了因为结婚而欠债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 
无论是历史的原因,还是现实这五大因素,都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农村赚钱困难,想依靠农业致富及其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