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频频爆出,消费者深感真假难辨的同时,对农民带来的伤害更是难以挽回,各类以偏概全、以假乱真、以想象代替真相的传谣,令原本质高价优的农产品不得不面临贱卖滞销的尴尬。那么,作为生产者,农民朋友该如何趋利避害,降低个人损失? 
《财富农观察》本期话题:食品安全谣言频出,你该如何避免产品滞销? 本期《财富农观察》特约嘉宾——神州土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薄洋,和主持人张程共同分析探讨这个问题,点击可以收听~ 农产品谣言农产品谣言在我国一直就有!一到水果蔬菜上市的季节就会肆虐,西瓜打针、蒜薹泡甲醛、紫菜是塑料、虾里有寄生虫,三人成虎,说着说着很多不明就里的群众都信以为真。 
“塑料紫菜” 今年2月份,大量所谓“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塑料紫菜”谣言在微信、微博、视频网站中大量传播,大家就信以为真。 近日,这个事件有了新进展,公安机关抓获了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 事件影响 “塑料紫菜”事件给紫菜生产销售企业、养殖户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介绍,仅福建晋江一家企业,就遭遇18家经销商退货,退货金额达468万余元。福建养殖户表示原料收购价格从8万元/吨降到不足5万元/吨。 
“塑料大米” 前几天,一则“塑料大米”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塑料袋放进机器,一颗颗像米一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据称,这是假大米制作过程揭秘。 这其实这只是一种塑料造粒机,本来就是加工塑料颗粒的,生产成本比大米还高,这几年朋友圈、微信群等让这些谣言传的速度迅速加快,一旦谣言爆发,农产品滞销发生是必然。 
“草莓致癌” 2015年的时候,“草莓含乙草胺残留或致癌”的不实报道就引起了消费者的巨大恐慌,即便后来经过证实是谣言,但是报道一出,草莓全部价格下跌4成以上,莓农损失惨重,有些种植户直接拔了草莓苗。 
“毒西瓜” 去年海南万宁“毒西瓜”事件,让当地大量西瓜烂在地里,不少瓜农翻不了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谣言被传出去是很快的,现在朋友圈的传播速度,比一个新闻节目更快,而辟谣却难上又难。 谣言爆发之根本
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群众普遍对食品安全存在不信任感,因为确实有一些曾经发生过,曾经被曝光过,曾经有人深受其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所以也不能怪人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没有人不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信心的构筑是漫长的 农民和消费者都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曾经的错误就像阴影一样停留在消费者的心里,而重新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信心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食品安全问题两面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商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全的、健康的、高质量的农产品注定会杀出重围,带领农民朋友致富增收。 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
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消费者更加青睐于有质量保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农产品的消费结构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注重品质转变。而农产品生产者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缺乏市场意识,导致部分低质农产品生产过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标准化,品牌化 现在的市场要求农产品必须标准化,品牌化。而现在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的农村,一家一户生产,农民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缺乏商品意识,缺乏现代营销观念,不向外发送产品信息,不强调商品包装,不重视品牌开发,使一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或产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 应对措施
现阶段如何调整? (1)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质量。 (2)加大仓储、加工及冷链物流能力。 (3)在销售环节,多渠道、多包装。 
滞销后如何止损? 农业是一个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产业的行业,想要改变也非一日之功。那么一旦发生滞销,我们如何止损? (1)利用互联网加大采购宣传 (2)发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进行采购 (3)引导协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具有采购能力的客商进行采购 实习编辑:曹越 编辑:张程 责任编辑:张磊 找到我们: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帮》 《致富青年帮》广播节目收听: 中波收听:AM720(华北、华东部分地区) 网上收听:央广网(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帮,助您 打开财富之门,点亮人生梦想!
|